本周我与另一位实习生一同轮换至广东医科附属大学医院的宁养院,开启为期两周的实习工作。宁养院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全然陌生的新环境,初来乍到,心中难免有些怯意,踏入科室后,我俩便拘谨地站在墙边,静静地看着宁养院的老师们忙碌而有序地开展工作。
关键时刻,负责带教我们的社工督导老师小余姐及时发现了我们的窘迫。她面带微笑,眼神中透着亲切与关怀,热情地招呼我们,让我们搬椅子坐到她身旁,随后耐心且细致地为我们讲解这两周作为实习生的详细安排。据小余姐介绍,往年来宁养院实习的广东医科大学的学生,实习周期通常为四周,而我们此次仅实习两周,时间上的差异使得原本适用于四周的实习计划内容可能会让我们增加些许压力。在宁养院的两周时间中,为有效提升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每周的实训时间结束时,需认真撰写本周的培训总结,如实记录实习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感,同时,小余姐也会针对我们当周的表现给出专业且中肯的督导意见,以助我们及时改进、不断成长。小余姐贴心的安排,瞬间驱散了我们初来乍到的不安,也让我们对接下来两周的实习生活充满了期待,决心好好珍惜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
在宁养院实习,我的主要工作是对服务对象进行家访,以及通过电话回访了解寻求服务的对象近期的身体状况。在家访过程中,我倾听着老师们详细询问服务对象日常的饮食、睡眠、用药等各方面情况,同时仔细观察其精神状态和生活环境,了解其身体的具体状态,给与患者和家属些许陪伴和支持;而在电话回访时,以亲切温和的语气开场,耐心倾听对方的描述,鼓励他们宣泄内心感受等。针对反馈回来的各类信息,对其进行认真整理分类,必要时联系医护人员为其提供进一步的诊疗建议。
宁养院所面向的服务对象是贫困的晚期癌症的病人,他们身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压力,因此,在与他们或其家属进行电话沟通时,小余姐提醒我们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措辞,注意温和、耐心且充满关怀,尽量避免因紧张而言语不当对服务对象造成伤害。在交流过程中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收集患者各类状况,如患者家庭支持系统、身体的疼痛程度、饮食与睡眠情况、情绪状态等,从而学着评估是否需社工跟进服务,或转介医护人员跟进。
回想起首次进行电话回访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刚接触这项工作时,我的内心还是比较胆怯的。因为从小性格内敛的我,不太擅长与陌生人交谈,而此次面对是特殊的患者群体,我突感压力重大。当电话接通,面对服务对象的家属,我紧张得喉咙发紧,只能结结巴巴地开口询问,声音也因紧张而微微颤抖,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沟通效果,但总算打出去了。遗憾的是,电话那头却是患者离去的消息,听到家属悲痛地告知这一噩耗时,我的心情瞬间也沉重压抑,那种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近距离地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小余姐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低落,她轻轻走到我身旁,眼神中满是理解与关切,了解患者的情况并安慰我说:“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在咱们这儿更是常态,要接纳生命的无常,在打电话之前做好相关心理建设,慢慢学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对患者家属给与安抚,关心下患者的后事,再次给与家属支持,慢慢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在实习工作有序推进的同时,我还跟随老师们进行了居家探访。在刚开始探访的两户人家中,我就遭遇了语言不通的障碍,幸好有老师和同学们协助帮忙沟通和引导,能了解患者情况并书写相关记录。
本周的实习经历,尽管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每一次克服困难后的成长,都让我愈发坚定了在这条关怀之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笔者在进行电话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