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作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宁养院的一名义工,我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团队的目的地是新乡的一个小村落,任务是宣传宁养院的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关怀,哪怕只是微小的温暖。
出发那天,天公不作美,下了雨。到达村子后,虽然天气不太好,我们还是立刻开始布置场地。为了让宣传不那么生硬,也为了让村民更容易接受我们,我们特意准备了一些互动活动:一个是教大家做简单的扎染,另一个是给孩子们发放气球。我们想着,通过这些轻松的活动,能让大家放松下来,也方便我们自然地介绍宁养院是做什么的,能帮到什么忙。
活动开始后,确实吸引了一些孩子。孩子们看到五颜六色的气球很是开心,跑来领取,拿到后欢快地玩耍。有些老人对扎染很感兴趣,很认真地学着怎么捆扎布料、怎么染色,看着白布在自己手里变成有花纹的样子,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也穿插着向大家介绍宁养院的服务,解释我们主要是为那些生命末期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免费的镇痛治疗、护理指导和心理支持等,希望能减轻他们的痛苦和负担。
不过,事情并不都顺利。当提到宁养、提到临终关怀这些话题时,我们明显感觉到了一些村民的回避和抵触。有人小声嘀咕着“晦气”,有人拿到我们的宣传单看了看就随手放下了,还有人直接摆摆手不愿意听。但是,这个小小的挫折并没有让我们放弃。我觉得,在宣传宁养的过程中碰到这些是难免的,于是我改变了策略,介绍之后就开始说希望他们能够帮我们宣传宣传,说这是在做好事,果然,说完这些之后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晴朗了不少,对于我们的宣传讲解也没有那么抗拒了。
任何方式都只是手段,宣讲才是核心。哪怕我们的宣传只让一个人真正了解了宁养院,在他或他的家人甚至是他的亲戚邻居未来需要帮助时能想到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提供支持,能减轻一点点他们的痛苦和无助,那么我们今天冒雨来这一趟,所做的这些努力,就都是值得的。那些认真学扎染的老人,那些拿到气球开心笑的孩子,甚至那些拒绝我们的人,都让我更明白,普及宁养理念、消除误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条路必须有人去走。
这次半天的“三下乡”活动时间很短,雨也淋湿了我们的衣服,但收获却很大。它让我这个还在读书的医学生,带着宁养服务的理念走进基层,走进乡亲们中间。我亲身体会到,在乡村推广安宁疗护、生命关怀的意识和接受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也感受到了村民们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复杂心态。这让我更加理解了宁养工作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减轻身体的痛苦,更是传递一份尊重生命的关怀和理解。虽然只是半天,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做一名宁养义工的决心。未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都会记得这次经历,记得要为那些需要帮助的生命,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但真诚的力量。

笔者 (近镜头,穿宁养义工红马甲) 向听力困难的阿姨讲解宁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