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太原宁养院的玻璃窗,落在刘学员的笔记本上。纸上密密麻麻记着"四道人生""五全照顾"的要点——这是她参加全省安宁疗护培训班时最用心的笔记。可此刻,一个现实难题像块石头压在她心头,一位癌症晚期的丈夫卧床不起,刘学员内心煎熬,犹豫不决:"该不该告诉前妻来看看他?照顾他,陪伴他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这个问题像团缠绕的线,一头系着患者临终前的情感需求,一头牵着复杂的家庭关系。刘学员想起培训班上侯蓉社工说的"安宁疗护的核心,是让每个生命终点都带着尊严",终究还是决定向这位经验丰富的社工求助。

宁养院的窗台
先问心:患者的意愿是最初的罗盘
侯蓉社工听完刘学员的叙述,先问了句:"咱们有没有试着问问患者本人?"这正是梳理这段关系的第一个绳结。那位丈夫虽已虚弱,意识尚清,他对前妻的情感或许藏在每一次沉默的叹息里。侯蓉社工见过太多临终者,他们对"谁来陪最后一程"的在意,远超旁人想象。"照护关乎他的隐私、他的情绪,甚至他对过往的执念。"侯蓉社工说:"如果他心里念着前妻,却始终没说出口,可能会成为最后的遗憾;可若他早已放下,强行通知反而会让他陷入不安。"刘学员恍然大悟。是啊,所有的安排都该从当事人的需求出发。就像培训班里反复强调的"全人照顾",首先要看见的是"这个人"的真实想法,而非旁人的猜测或"应该"。
再观情:前妻的选择里藏着和解的可能
可事情并未就此简单。即便丈夫愿意见前妻,那位女性是否愿意来?她是否有时间、有心力?更重要的是,当年分开时的纠葛,会不会让这次见面变成新的伤害?侯蓉社工想起宁养院存档的那些故事:有位前妻接到电话时,沉默了数分钟,最终还是提着保温桶出现在病房;一边给前夫擦身,一边念叨"当年你总说我做饭咸",眼泪掉在床单上,却带着释然笑。"这些故事里,最动人的从不是'必须要来',而是'我选择来'。"侯蓉社工告诉刘学员:"前妻的意愿从来不是'义务',而是一种基于过往情分的主动选择——或许是记着曾经的温暖,或许是想给这段关系一个体面的收尾。前妻说:"看到他躺那儿,以前的怨好像突然就淡了。人都要走了,计较那些干啥?"这种选择里,藏着人性最柔软的部分:超越恩怨,回归对生命本身的尊重。终归处:用"四道"搭桥,以"五全"护航。刘学员还是有些忐忑:"可他值得被这样对待吗?万一给前妻添了麻烦呢?"侯蓉社工与刘学员沟通:"无论曾经是怎样的人,走到生命终点时,他们的渴望都很像:怕疼,怕孤单,怕有遗憾。"
分享曾经的故事,"一位大爷临终前总念叨对不起前妻,后来社工陪着他录了段语音,前妻听完哭了很久,最后在葬礼上握了握他的手。"这正是"四道人生"的意义。对那位患病的丈夫来说,"道谢"或许是对前妻曾经的陪伴说声感谢,"道歉"可能是为当年的争执说句抱歉,"道爱"是放下执念后的坦然,"道别"则是给这段关系画上温柔的句号。这四道不是给任何人的负担,而是帮两个人解开心里的结——患者少了遗憾,前妻也多了份释然。而"五全照顾"更像一张安全网。"全人"要看见患者的身体疼痛,更要看见他对过往的牵挂;"全家"不仅要关注现在家庭的压力,也要留意前妻的情绪,社工可以定期跟她聊聊,帮她疏解复杂的感受;"全程"的专业陪伴、"全队"的医护支持、"全社区"的理解包容,最终都是为了让这段可能敏感的关系,在尊重与温柔中推进。
几天后,刘学员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轻松:"我们先陪患者聊了聊,他说其实一直想跟前妻说句'当年辛苦你了'。后来联系了前妻,她没立刻答应,却问了句'他现在疼不疼'。"侯蓉社工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开始。就像安宁疗护里常说的,我们无法决定一段关系的过往,却能为它的终点搭一座温柔的桥。桥上没有对错,没有恩怨,只有两个曾经同行的人,在生命的余晖里,慢慢走向各自的平静。
而这座桥的基石,从来都是对生命本质的敬畏——无论过往如何,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份临终的渴望都该被认真回应。这或许就是刘学员在培训班里学到的最珍贵的课:安宁疗护的意义,从不是解决所有难题,而是在难题中,守住那份对"人"的尊重,对"安宁"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