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德宏宁养义工团队发起“为癌症晚期患者拍摄全家福”公益行动以来,无数家庭在生命尽头定格下珍贵的团圆记忆。为延续这份“用镜头传递爱”的初心,宁养义工团队于2025年3月启动宁养义工“互助摄影计划”,鼓励义工彼此成为镜头后的“家人记录者”,以家庭为单位互拍全家福,在互助中传递关怀、凝聚团队温情。
3-4月份活动期间,5组宁养义工家庭以“互助”为纽带,在芒市街头巷尾、自然风光中定格下属于宁养义工的“全家福故事”。
退休护士的“银发浪漫”
谷阿姨是德宏州人民医院退休护士,从一开始宁养院成立的时候,作为护理部主任的她,从搭建义工队伍到自己亲力亲为参与服务付出了很多很多,因为她们老一辈的传承,宁养义工队伍不断的壮大并稳步前行,谷阿姨与丈夫携手走过数十载,退休后仍活跃在义工一线。拍摄当日,二人在芒市广场的凤凰花树下相依而笑。镜头中,丈夫轻抚妻子发丝的瞬间被定格,恰如他们半生相濡以沫的默契。谷阿姨感慨:“从前我们总忙着救人,如今也成了镜头里的主角,感谢团队让我们感受到被珍惜的温暖。”

义工谷云芬与丈夫的合影

义工谷云芬(右一)和伙伴们一起探访患者
医警伉俪的“山河见证”
义工尹秀鸿是德宏州人民医院肿瘤科医生,她的丈夫为公安民警。这对“医警夫妻”常年忙碌于救死扶伤与守护平安一线。拍摄选在机场大道的绿道旁,蓝天白云下,二人带着一对可爱的子女并肩而立,丈夫的警徽与妻子笑脸、孩子的笑声在风中微扬。尹医生笑言:“平日里我们守护患者与群众,今天终于有人守护我们的幸福。”

义工尹秀鸿的全家福

具有肿瘤专业背景的义工尹秀鸿(右)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
军嫂理发师的“平凡之光”
杨玉兰是义工队里的“Tony天使”,是一名个体理发师,长期为贫困患者免费理发,一把推剪为无数患者送去清爽与尊严。今年是玉兰加入义工队伍第十个年头,她的丈夫为退伍军人。拍摄当日,她与丈夫在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区完成拍摄,夕阳下夫妻二人靠在一起的画面,是生活中最温暖的风景,丈夫曾因病住院,康复后二人更珍惜相守时光。杨玉兰说:“以前我帮别人理发,今天义工队友帮我拍下‘最美发型师’的模样,特别有意义。”

义工杨玉兰与丈夫的合影

义工杨玉兰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理发
医护与国门的“双倍守护”
义工施凤琴是一名检验机构的职员,丈夫为边境派出所教导员。这对夫妻一个检测生命细微之处,一个守护国门安全。田园风光让一家人的笑脸在夕阳下交相辉映,孩子在镜头前摆起各种姿势,两个长辈握住彼此的手,无声诉说着相濡以沫的岁月,凤琴夫妻不经意间的对视,眼里盛着胜过千言万语的默契。她笑着对丈夫谁说:“咱们家的‘国门卫士’,今天终于当了回‘生活主角’。”

义工施凤琴的全家福

义工施凤琴(右一)探访山区的患者
傣家社工被两份爱“紧紧包裹”
身为宁养院社工的谢老师是义工团队的“大家长”。拍摄当日,在小区庭院中她站在丈夫与儿子中间,一边是半生相濡以沫的港湾,一边是未来顶天立地的依靠,谢老师感慨:“我们总在记录别人的故事,今天也记录下我们平凡的幸福。”儿子微微屈膝,将母亲稳稳背起,母亲的手轻轻环住儿子脖颈,记忆突然倒带,妈妈问:“儿子,以后妈妈老了走不动了怎么办?”儿子答:“不怕,到时候我背你。”幼时扒着母亲后背上的孩童,如今已长出宽厚的肩膀,他蹲下的姿势,比任何誓言都郑重——这一弯脊梁,是反哺的承诺,是无声的告白。

社工谢安所的全家福

社工谢安所安抚患者的情绪
“从前我们举着相机为患者定格时光,今天队友举着相机为我们记录平凡。原来,我们也在被世界温柔以待。”社工谢安所感慨地说。全家福不仅是照片,更是对“珍惜当下、传递温暖”的宁养精神的延续。宁养义工们从“服务者”变为“被服务者”,在互助拍摄中感受团队关怀,增强归属感。
一张全家福,是生命的注脚,也是爱的传承。宁养义工们用镜头记录他人,也用镜头温暖彼此。未来,团队将继续以“互助”为纽带,让公益之路因爱而温暖,因同行而坚定,继续传递“平凡人亦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光”的公益理念。
文:义工 李凌凌
注:文中患者及家属的图片已征得同意使用。